在一個充滿機遇的世界裏成長。

读两本关于批判性思维的书:理性与感性同在

作者写的很有趣味……

悟空大戰美猴王:


之前看过《Critical Thinking》,然后这2天又看了下《Asking the right questions》,其实我看的都是中文版,但鉴于都是翻译版本的原因,还是直接提出原书的名称,其中前面一本是第9版,后面是第10版,当然前面一本已经有了第10版。


第二本书还有个副标题“a guide to critical thinking”,嗯哼,这样子就彻底挑明了,这2本书都是关于Critical thinking,也就是传说中的批判性思维。


这2本书的主题相同,但作者的背景貌似不太一样,前书作者是哲学出身,后面这本书的作者看介绍似乎有经济学背景。相比较之下,前书的体量更大,内容更多,讲解方面相对比较深入,特别是有“演绎论证”这一部分,其中又包含了“真值函数逻辑”等看上去更加学术的内容,让这本书具有一定的门槛,说实话,这部分内容对于数学或者逻辑方面没有什么感知的人读起来还是有些难度的。而后书则相对来讲更加的可读,起码内容没那么多,目测至少少了1/3篇幅,而且尽量没有出现一些比较哲学的概念、术语,可以让人比较轻松的看完。


但毕竟主题都一样,因此后书里面的内容前书基本都有,但前书的内容更加深入,但后书的可读性更高,不会让人感觉枯燥、读不下去。特别是当我看到前书中那貌似数学模型的逻辑预算时,确实得耐心看,否则理解起来真不容易。


在看的过程中,因为我已经看过前书的缘故,所以看后书的速度很快,很多内容都是大概略过,不过当时看完前书就想对这个主题进行一些总结,现在2本书都看过了,就一起汇总吧。


批判性思维,本质上是指审慎的运用一些推理去论证某个断言是否为真。从逻辑的角度看,非真即假,没有中间概念。从质疑的角度看,批判性思维主要就是三个方面:


1、有一套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关键问题的意思;


2、恰如其分地提出和回答关键问题的能力;


3、积极主动地利用关键问题的强烈愿望。


因此,批判性思维就需要我们尽量避免不问出处兼收并蓄的“海绵式思维”,而形成披沙拣金式的“淘金式思维”。


批判性思维有三个基本术语:


1、断言(Claims):批判性思维的关键就是检查和评估断言以及各断言之间的关系,断言在批判性思维领域和“陈述(Statements)”的概念是相同的。


2、论题(Issues):当我们在探究断言真假时,就提出了一个“论题”,在概念上可以等同于问题(Question)。论题可以分为描述性论题和规定性论题,前者是指是什么、怎么样等描述,后者是指“应不应该”的问题。


3、论证(Arguments):论证由前提(Premise)和结论(Conclusion)构成。前提也是“理由”用于支持或证明结论,但前提不是解释,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是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论证不等于说服,说服也不一定借助论证,而且论证也不是一个很好的说服手段。


论证是批判性思维最重要的因素。在逻辑学家看来,好的论证无非就是好的演绎论证和好的非演绎论证,听起来像废话。区分如下:


1、好的演绎论证就是前提为真,结论不可能为假。


2、好的非演绎论证就是前提为真,就进一步提高了结论为真的可能性。


从上述区分可以看出,演绎和非演绎的区别就是:演绎是为了证明结论,非演绎是为了支持结论。


原则上,任何结论都需要论证,但有些时候前提不一定被表达出来。即有些理由会被刻意或者默认的不表述出来,这被称之为“未表达前提”。通常来讲,这些“未表达的前提”会被表达者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或者不想让听众留意的,也可能存在一定的欺骗性。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把这些隐藏的东西挖出来补充到论证中,才能明白表达者所陈述的论题到底是真还是假。被隐藏的理由主要分为2大类:价值观假设、描述性假设。


1、价值观假设:在特定情形下没有明说出来的喜欢一种价值观超过另一种价值观的偏向,即把某一种价值观凌驾于另一种价值观之上并且想当然或者故意认为这是大家都认同的。


2、描述性假设:假定对某个事物的看法是大家都认同的,或者认定某个事实是大家都知道和认同的,然后借此证明结论。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过度模糊、歧义、过于抽象、为界定术语等都会导致表达含糊不清,从而让人对论证过程产生质疑。但我们更应该注意的是防止被别人故意为之,例如那些统计数据、专家、媒体、政客等的说辞。


所以,批判性思维其实是一个分析过程,批判性思维就是要求我们论证进行评估,一方面是从逻辑上评估:该论证实在证明还是在支持其结论?这是一个有效的演绎论证还是一个较强的非演绎论证?另一个方面是从真假的角度去评估:论证的前提确实为真吗?


在评估论证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逻辑上的错误——当然也可能是故意的欺骗,这些被称之为“谬误”。有些常见的“谬误”,我们可以直接发现,但有些“诡计”却顺从了常人的心理行为、思维逻辑,让我们中招。虽然说,我们背诵这些谬误的名词毫无意义,但如果从学习、研究的角度看,这也是一个总结。常见的“思维谬误”如下:


1、“诉诸人身”,主要有五种:人身攻击(针对缺点)、自相矛盾(针对前后不一致)、因人废言(针对特定境况)、毒化井水(事先诉诸人身,即先批人再论事)、因人纳言(即因为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就认同他的观点)。


2、“生成谬误”,认为某种观念的来源或历史可以反驳这种观点,有时候某些人身攻击也是如此。


3、“稻草人”,歪曲、夸大某断言,从而反驳,稻草人比真人更容易击倒。某个政治任务似乎是此中高手。


4、“虚假的两难境地”,极力压缩选项,让人只能在X和Y之间选择,刻意隐藏还有Z的事实,很多专家常用此招。


5、“完美主义谬误”,要么做的完美无缺,要么干脆不做。


6、“划界谬误”,在无法划出一条精确的界线时,却要求在某个范围内或连续体中找出划界点;通常发生在把模糊概念当成精确概念的时候。有些逻辑学家也把此类情况归为“滑坡论证”。


7、“滑坡论证”,在缺乏理由时拒绝启动某步骤,担心这会势不可挡地引起其他步骤,或仅仅因为已经实施了第一步就要继续错误地坚持下去。


8、“错置举证”,把举证的责任错误地分配给争论中的一方。


9、“乞题”,把正在争议中的断言假定为真,貌似给出论证。


10、“诉诸情感”:这些内容比较多,比如源自愤怒、威吓、诉诸武力、源自同情、源自妒忌、阿谀奉承、使人负疚、一厢情愿的思维、同辈压力、群体思维的谬误、民族主义等直接激起情感的论证方式,还有些虽不直接激起情感,但和情感诉求也有关,包括:合理化、诉诸众人(众所周知)、诉诸司空见惯、诉诸传统、相对主义(同时认同两种相对的观点)、主观主义、以错制错、转移注意力(红鲱鱼)/烟幕弹。


11、其他诸如:暗示、加载问题、闪烁其辞、贬抑、嘲讽、夸张、替代证明、刻板印象、光环效应等,甚至粗直语调、委婉语调、视觉形象等都可以作为一种工具。


但这里面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修辞。修辞通过语言表达情感的力量来进行说服,但修辞本身并没有逻辑的力量,只有具备逻辑力量的论证才能证明或支持一个断言。但我个人感觉,这种纯粹的修辞也可以归为思维的谬误,毕竟可以对我们进行误导,让我们不知不觉的产生情感共鸣、坠入圈套。所以,上述的种种思维谬误,我们在日常的阅读、倾听、交流过程中不妨刻意留意一下,当然也可适当的运用一下影响一下其他人,只要不犯罪、不违法、不引起一些麻烦就好,哈哈。


此外,这两本书还都对可信度进行了分析,主要是证据层面,包括个人经验、专家、统计数据、典型案例、当事人证词、研究报告、甚至个人直觉等,总之对于这些,我们不能偏听。


前面所言,前书介绍了演绎论证、非演绎论证,用的都是逻辑术语。


演绎论证重点介绍了范畴逻辑、真值逻辑。范畴逻辑是一种类(或范畴)之间的包含及排除关系,并且介绍了如何用文恩图(venn diagram)对直言三段论进行检验。真值逻辑其实是一种函数逻辑,又称为真值函数逻辑,正如书中所言,这种形式“可以让你从一个崭新的独特角度来了解语言的结构”。书中介绍了一些规则、运算法则等,可怜我在这方面没有天赋,这也间接证明了我逻辑能力不好,呵呵。


非演绎论证主要有三种:从一般到特殊的论证(归纳三段论or统计三段论)、从特殊到一般的论证(归纳概括)、基于类比的非演绎论证等。在非演绎论证中,常见的非演绎推理中的谬误主要有仓促概括、以偏概全以及过高估计类比的强度等。在此方面,我们会听到“大数法则”、“赌徒谬误”等耳熟能详的词组。


在因果方面,常混淆的是因果解释与因果推理。这个在前书中有单独的章节介绍,但后书的介绍比较少。解释用于说明已知的现象,论证用于支持或证明某个断言。但用于解释的语句也可以作为推理的前提或结论。从解释本身来讲,解释只要做到适当就可以,满足解释的目的(物理因果解释、行为因果解释)即可,其充分性只是相对而言,但也不能过于复杂、不一致、与已知理论不相容、不可检验。但归根结底,解释不需要像论证那么考究,只要能够说明问题、满足需要就可以了。在因果推理方面,常见的著名错误是“共同变化,是为因果”以及“在此之后,因是之故”,其根源在于不排除是巧合、潜在原因、混淆因果等。


批判性思维的结果是要形成自己的观点,后书即从此入手,最后讲了“得出合理结论”的内容,不同条件、不同的选择都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哪个是合理的?前书则继续延续其“哲学”的脸谱,最后讲述了道德、法律、美学等方面的推理,显得更加的高深大气上档次。


总之,养成批判性思维是个人的事情,从我个人角度,我也认为是必须的事情,否则我们就很容易屈从,毕竟我们已经被愚化很久了。看完这两本书,我也总结了一句话,如下:


养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最重要的是碰到一个问题时先扪心自问一下:“这个东西究竟关我屁事?”

评论
热度(14)

© filon's world | Powered by LOFTER